作者:張翔一 出處:天下雜誌 394期 2008/04
亞洲開發銀行(ADB)預測,亞洲二○○八年的平均通膨率將達五.一%,是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紀錄。而且,世界銀行預估,未來兩年原油價格仍將維持每桶八十到九十美元,便宜的油價更將成為歷史。不可能降的國際原油和原物料價格,更為台灣和亞洲國家帶來前所未有的通膨壓力。
「三%的低通膨率恐怕將成為歷史,」德盛安聯全球投資長柯志元(John Crossman)甚至預估,「二○○八年後,台灣和全球投資人都必須面對通貨膨脹率六%甚至八%的殘酷現實。」
不管政府如何凍漲,這些預估數字才說出了社會大眾真正的擔憂:我們的財富,會不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不知不覺地就被通膨蒸發消失了?
轉變觀念才能走出困局
通膨之下,從油、電到衛生紙,物價接連上漲,「節流」很難。但是「開源」更難。
全球都陷入快速、巨幅的波動中。美國次級房貸風暴不斷擴散,全球股市面臨大幅修正。即使被全球看好的新興市場印度,今年不過三個月時間,股市已經下跌超過二○%。過去飛快成長的中國股市更慘,足足下挫近四成,幾乎跌回去年初起漲的原點。
被視為股市資金避風港,最熱門的金屬、原物料市場,最近也出人意料地下跌。金價由破千下殺到八百美元,各類商品期貨也應聲下跌。
台灣也不例外。根據理柏資訊統計,今年以來截至三月底止,超過七○%的台股基金出現負報酬。海外基金同樣令人沮喪,近千檔境外基金,不論股債,平均同步下滑三.七%。投資人信心嚴重受創,「投資什麼都賠」的恐慌蔓延整個市場。
「大家在說,台灣投資機會來了,為何我卻感覺不到?」一位銀行資產管理負責人一語道破許多投資人的心聲。
累積財富的「好日子」,真的結束了嗎?
「事實其實不然,」德盛安聯投信總經理許慶雲自信滿滿地表示,關鍵在於方法,如果投資人趁此檢討過去投資習慣,重新建立正確投資觀念,反而能夠利用市場最低迷的時刻,預約下一個多頭市場的財富。
觀念一
定時定額是反向操作好工具
走出資產縮水危機的最重要觀念,就是台灣投資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基金定時定額投資。
定時定額相對於單筆投資,具有強迫儲蓄和分攤風險等優點。近年來愈來愈多投資人習於定時定額,佔總基金投資人口近三成。
全球股市出現修正,投資人又忘了定時定額是有效避免短期波動風險的工具。今年二月,定時定額人數暴跌四萬人,並創下兩年來首次負成長。
繼二○○○年網路泡沫,十萬以上國人陸續停扣基金,錯過了三年後的多頭大反轉後,投資人又犯了投資最不該犯的錯誤:賣在低點,投信投顧公會秘書長蕭碧燕看了十分惋惜。
「只有兩個情況,投資人需要考慮在低點停扣或轉換基金,」蕭碧燕強調,一是投資標的在同類型基金中連續六個月以上殿後,二是投資的市場連續低迷過久,超出了投資人理財目標能容忍的範圍。
「否則,定時定額的優點就是,股市跌愈多、震盪愈厲害,投資人愈高興,」蕭碧燕說,因為代表平均成本又降低,未來可望的獲利更高。
觀念二
佈局新興市場與原物料,更需要分散風險
最近市場變動極快,新興市場、能源、原物料等趨勢型基金挾去年高績效蔚為潮流。但投資人佈局此類商品時,更要謹守風險分散的原則,切莫追求短期績效而動搖了既有的資產配置。
復華投信總經理楊智淵強調,對於投資人而言,儘管全球股市都有修正疑慮,但最好的方式,仍然是以全球型的基金商品做為核心,再透過衛星部位佈局單一趨勢或單一市場。
最近金管會鬆綁基金業投資如台股指數期貨或選擇權等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限制,未來基金經理人將不再只能買進股票,還可進一步透過更多方式幫助投資人避險。不但提升了基金操作的靈活度,也增加了不景氣中,全球型基金做為理財核心的優勢。
觀念三
拆開商品的風險包裝紙
財富管理市場上競爭激烈,投資人選擇商品的能力,也成為決定長期獲利的關鍵。
楊智淵建議投資人參考凱因斯提出的貨幣需求三大動機:「交易(消費)、預防(儲蓄)、投機(投資)」,先妥善分配自己的資產,之後更須謹守原則,別錯把預防資金投入投機市場、或將必要的投資額度過度消費。
例如最近引起軒然大波的連動債風暴,很大一部份原因就是對商品功能不夠了解的投資人,在業者推銷下,錯將原先用於預防功能的定存投入儘管聲稱「有條件保本」,實際上卻結構複雜,且連結到許多風險性高、流動性低的複雜產品的連動債中。
另外,連動債動輒五年以上的閉鎖期,在當今投資市場波動極大的情況下,也成為風險。例如過去五年內,連動債投資人鎖住的資金,不但錯過證券市場的多頭行情,甚至連結商品受到次貸波及,連本金都會蒙受損失。
投資更切忌人云亦云跟隨短期績效卓著但並不適合自己的商品,「最明顯的例子就是REITs基金,」一位財經學者指出,二○○六年因為資金行情大好,REITs創下近四○%的年報酬率,但本質上它的收益來源仍是在商用不動產的租金,較適合資產相對較高投資人的穩定收益需求。去年許多投資人就因錯誤預期,大量投入REITs基金,蒙受不必要的修正虧損。
觀念四
經濟成長率的二.五倍就是停利點
最後,懂得「見好就收」,適時停利出場,逆向思考、逢低佈局,等待下一波多頭時機,也成為投資人必備的生存技能。
楊智淵綜合各國研究,提出實際的建議,「目前將一地的經濟成長率乘以二.五,就是合理的年報酬率停利點。」換言之,台灣地區穩健型投資人在二○○八年,若設定一○%左右的獲利滿足點,相對風險會比一昧追逐高報酬低上許多。
理柏資訊資深研究經理馮志源也指出,即使在目前最為熱門的資源、能源型基金,由於資金行情過高,預期年度獲利也應該較去年至少折半,大約在一五%左右,尤其最近期貨市場出現極大幅度的修正,「寧可少賺一點,再等待低接買點,也勝過暴起暴落,一次下跌就吃掉所有獲利,」馮志源說。
而當市場情況不明,避險需求大於獲利動機時,選擇基金等商品時,也必須扭轉過去的「績效導向」邏輯,馮志源建議投資人,用長期的基金評級取代每日變動的基金淨值或每月績效排名,才能兼顧商品的穩定回報和保本能力。
回歸投資市場的基本法則,掌握逆向思考和長期佈局等原則,對於台灣投資人而言,情況非但沒有想像中糟,更是重新以正確觀念建立投資組合的絕佳時機。
荷蘭銀行財富管理資深副總經理孫可基從全球角度觀察,台灣當下正具備政經局勢好轉和貨幣相對美元甚至可望較各國強勢的獨特優勢,投資人若能利用此優勢妥善佈局本土和全球,未來必能走出陰霾,獲得合理且可觀的豐碩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