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經濟學人 出處:天下雜誌 394期 2008/04
指數原先的目的,是用來衡量股市的漲跌。後來投資人發現,可以用指數來判斷基金經理人的表現。隨著投資人日益老練,他們了解,如果基金經理人冒大一點的風險,長期下來可以打敗大盤,因而改用結合報酬和波動的「風險調節表現評估」(risk-adjusted performance measures)。進而發展出一種評估基金經理人技能的度量──alpha,也就是經理人打敗大盤績效的能力。
近年來,大家開始切割alpha和beta(直接來自市場變動的報酬)。也就是說,如果標準普爾五百指數上升了八%,而美國股票基金的報酬率為一○%,那投資人就得到八個百分點的beta,及兩個百分點的alpha。照說,投資人應該只付給基金經理人這兩個百分點的報酬。
「核心─衛星」投資法
投資人嘗試好幾種方法來區分alpha和beta。其中一種叫做「核心─衛星」法:將大部份的資金放在指數型基金,其餘則分配給有打敗大盤戰績的經理人。通常,追蹤指數的投資集中在已開發市場,而衛星資金則投在新興市場,因為在新興市場,積極的經理人比較有機會打敗大盤。
投資顧問認為,過去投資人將太多「風險性預算」放在股票上,深信長期可勝過債券的表現(也就是所謂的股票風險溢價)。其實他們應該更專注在alpha上,因為alpha帶來的獲利,和市場獲利的相關性比較低,是較佳的風險報酬組合。
另一個找出alpha的方法,是給經理人更大的自由度,不必緊跟著指數。也就是說,經理人應該選擇最好的股票,而不要管它們在指數的權重。這種方法,短期偶而會輸給大盤,但長期而言,應可贏過大盤。
「選擇積極性基金,就要真的積極,」先鋒基金指出。先鋒不但有著名的共同基金(包括一二二○億美元的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基金),還有一系列積極管理的基金。這些基金外包給其他的經理人操盤,先鋒基金強調,「人云亦云會一事無成。」
從某個角度來看,這種轉變對基金管理業是好的,因為它給基金經理人更多的發揮空間。過去,基金經理人常被迫買自己不喜歡的股票,只因為這家公司在指數佔有五%的權重。現在,共同基金業最新的趨勢是「聚焦基金」(focus funds),只擁有二十到三十種股票,而不是為了追蹤市場而買了好幾百種股票。摩斯顧問公司(Morse)的康諾(Jim Connor)形容,「這個行業已從製造業模式,轉為音樂業模式,將重點放在挖掘能熱賣的人才。」
強調alpha,加重了基金經理人打敗大盤的責任。因此績效費用的收取,日益普遍。也就是說,基金經理人只收取基本的固定成本費用,但在基金表現好時,可以分得比較大的比率。
其他內容請參閱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