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時報 2008.04.07 
梅德維捷夫 當家少了架式
張慧英/特稿

大部分人對梅德維捷夫都沒什麼印象,畢竟在普丁身邊,身高一六四公分、溫和低調的他很容易被忽略。而即使贏得了總統寶座,他也還沒顯現出領袖架式來。

   
 這可能跟他一直擔任幕僚有關。一九六五年出生的梅德維捷夫,是典型知識分子與官僚,父母都是大學教授,學法律的他原本想當法官,但廿來歲時,剛巧遇上共產瓦解、改革風起雲湧,讓他對自由市場及民主制度心嚮往之。

   
 一九八九年,他的老師索布查克參加國會選舉,梅德維捷夫參與助選,索布查克出任聖彼得堡市長後,他開始襄助副市長普丁,隨之是十七年的追隨,最後也因此步上大位。

   
 梅德維捷夫在管理及經濟政策上有相當表現,接掌國營油氣公司「Gazprom」後,該公司成為普丁對內對外的有力武器,一方面收購電視台股份,使得電視言論轉趨保守,一方面也以油氣資源作為外交工具。

   
 梅德維捷夫是個什麼樣的人,外界說法不一。有位曾在聖彼得堡接觸過他的人形容,他「像不起眼的灰老鼠沒有人真正注意到他」。有人認為他猶豫不決,但英國廣播公司(BBC)莫斯科分社主任艾加(Konstantin Eggert)卻指出,梅德維捷夫其實「是個很有主見的人,也喜歡下命令。」

   
 一般認為,梅德維捷夫算是鴿派,比較支持民主開放和自由經濟,他說過:「沒有任何一個非民主國家曾經真正繁榮,原因很簡單:自由比不自由好。」雖然還處於普丁龐大的陰影下,但四十二歲的梅德維捷夫,不但將是俄羅斯最年輕的總統,也會是第一位非共產黨員或KGB出身的領袖。因此,他的上台,已經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中國時報 2008.04.07 
帶著崩裂創傷 瓦礫堆中看見希望
張慧英/專題報導

   
 九年代有個笑話:為了買麵包,伊凡已經排了六小時的隊。這種日子他實在受夠了,於是放話說:「我要去克里姆林宮把戈巴契夫宰了!」接著氣呼呼地離開。沒多久他又回來了,長嘆一聲:「唉!那邊隊伍比這裡還長。」

   
 蘇聯能強到和美國進行全球性對抗,卻也能一夕崩解,實在舉世罕見。西方推崇戈巴契夫是民主推手,俄國人卻恨他毀了國家。但不能全怪老戈,實在是那個體制撐不下去
了。

   
 共產體制本來就缺乏生產力及競爭力,為冷戰全力發展重工業,忽視輕工業與民生產業,七年代起就出現經濟停滯。戈巴契夫發現不改革不行,於是推動「開放」(perestroika)和「改革」(glasnost)。但在毫無準備下驟然鬆綁,積弊爆發天下大亂
,蘇聯也隨之瓦解。

   
 葉爾欽採取更激烈的「震盪療法」,迅速轉向民主體制與市場經濟。結果國家落入叢林狀態,外交部經貿合作司科長諾維柯夫(Oleg A. Novikov)形容,「要下樓可以有兩種方式:跳樓,或搭電梯。結果我們選擇了跳樓。」


   
 普丁扭轉國家在架構、權力與士氣上的離散,以法律專政的強國政策,恢復社會秩序,鏟除寡頭,強化稅制,能源產業收歸國有,但仍然繼續市場開放與自由經濟。

   
 幸運的是,能源價格一路飛漲,為俄國帶來前所未有的榮景。安定、收入增加、恐怖統治走入歷史,雖然貪汙、通膨仍然嚴重,但目前已是俄國有史以來最好的時光了。

   
 蘇聯解體以來,共黨勢力一直萎縮,但歷史創傷卻不是那麼容易消淡的。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所長馬良文(Vladimir V. Maliavin)說,集權恐怖統治「讓我們失去了信任。」人民缺乏對政府的信任,所以沒辦法真正合作,人民之間的關係也受到影響。由於人與人的信任與連結很薄弱,不利於公民社會的形成。

   
 蘇聯崩解是俄國人心中永遠的痛,但莫斯科卡內基中心副主任崔寧(Dmitri V.Trenin)認為,「雖然造成了創傷,但九年代也開啟了前所未有的機會,我們離那個時期愈遠,創傷就愈減輕,機會就愈多。」

   
 雖然帶著創傷與包袱,可是從蘇聯瓦礫堆中重新崛起的俄羅斯,甩掉了龐大的帝國,輕身再出發時,已經是一個新的國家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kibc 的頭像
    arkibc

    航凱的寶藏

    arkib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