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時報 2008.04.07
民主或威權 迷惘的雙頭鷹
張慧英/專題報導
雙頭鷹原是十五世紀拜占庭帝國的徽記,一頭向西、一頭向東,象徵橫跨歐亞,被伊凡三世採用為俄羅斯的國徽,而這個形象也被視為俄國認同矛盾的象徵。「西方派」主張西化,「斯拉夫派」主張走自己的道路。到底將來是向西改革開放?還是向東保持威權?
「俄國文化的最大矛盾就是認同(identity)問題,我們到底是歐洲人還是東方人?」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教授畢尚業說:「歐洲的話,就走自由民主、政黨競爭;亞洲的話,就走家長制、管理經濟。」蘇聯解體後迅速開放,被解讀為全面向西;普丁執政後民主緊縮,則被視為向東走回頭路。
還沒長翅膀就西飛 一身是傷
其實,俄羅斯並不是從西退回東,而是還沒長翅膀就向西飛,結果跌得傷筋斷骨,不得不退回來,先休養生息把腳步站穩。是不是真的民主過,許多人是打上問號的。
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副院長蓋伏林(Leonid V. Geveling)搖搖頭說:「那並不是民主,當時一片混亂,政治惡鬥、寡頭掠奪,人民一樣不能當家做主。」
因此,不少人認為民主就等於經濟危機、社會混亂、政黨惡鬥,如今繁榮富足前所未有,大家並不想改變現狀,秩序和安定才是最優先。《產經新聞》莫斯科支局長內藤泰朗說,俄文的「民主」是「democratia」,而「屎」是「dermo」,許多人會諷刺地說「
democratia」根本是「dermo」。
普丁阻俄崩解 下手有時過重
普丁阻止了俄國的崩解,權力回歸中央,經濟政策穩健,促成了安定繁榮。但他也一一拔除金融寡頭,反轉能源產業的私有化,壓抑民主反對派,友好財團買下媒體。
在烏克蘭橙色革命的衝擊下,他將州長改為官派,下議院(Duma)選舉改採政黨代表制,軍情系統組成的強力集團(siloviki)控制了政經資源,形成政商勾結的金權體。
普丁下手有時重到似乎超過了必要。例如雖然梅德維捷夫篤定當選,但唯一真正的挑戰者前總理卡西亞諾夫,卻因連署瑕疵無法參選。或者以他聲望之隆,實在沒理由對電視言論箝制至此。但大多數人支持或默許普丁的作法,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
東方的靈魂 卻有著西方的心
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所長馬良文指出:「老百姓認為在野黨都是騙子,現在台上的已經吃飽了,換另一批肚子餓的人上來,會吃得更多,所以還是支持普丁政府,至少安定、經濟好、在國際上又被承認是大國。」
在蒙古、沙皇、蘇維埃及東正教的影響下,俄羅斯彷彿凍結了數百年,文化與思維都非常東方。一般民眾缺乏民主認識,習慣了威權與忍耐,中產階級才剛崛起,公民社會尚未形成,這片凍土得先耕耘一段時間,才可能讓民主堅實成長。
BBC莫斯科分社主任艾加(Konstantin Eggert)指出,其實俄羅斯始終在往西看,因為文化來自歐洲、發展卻落後一大截,所以總是渴望西方的肯定與接納。
民主換取安定?代價令人憂心
莫斯科卡內基中心副主任崔寧(Dmitri V. Trenin)則表示:「我們的認同之爭還沒結束,將來要解決,不是靠知識分子,而是靠經濟與社會現實。如果俄羅斯能現代化,就會蛻變成為一個西方國家。今天不如九○年代初期自由,但是民主並沒有倒退。要在俄羅斯建立真正的民主,下一步必須先實現法治。」
但用民主換取安定,代價會不會太高?作家艾若菲夫(Viktor Erofeev)擔心地說:「在這種統治下,現在是安定的,但未來會導致不安定,繼續下去,俄羅斯會沉沒。」
軟體協會主席馬卡洛夫(Valentin Makarov)也認為:「集權是很危險的,不能太久,要像開關一樣,轉過去一下就轉回來。該是第二次轉型的時候了,我們必須在各層面加強民主。沒有民主,就不會有進一步發展的創意與生機。」
民主彌漫在空氣裡 學者樂觀
俄羅斯的民主應該是短空長多。如今社會開放,最後必然會以自己的速度與模式,成長出自己的民主體制。看著國家從恐怖集權走到今天,契軻夫國際藝術節的藝術總監夏德林(Valery Shadrin)露出樂觀的笑容:「民主已經在俄羅斯的空氣裡了。」
全站熱搜